发布者:哈特中心 时间:2025-10-18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专题二对话落幕:以可持续战略赋能企业新增长,ESG驱动可持续商业破局,产学研用共探进化路径
经国务院批准,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拉开帷幕。本次大会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国动能”。

本届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北京办公室协办,新浪财经和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承办。
开幕首日,冰岛总统哈德拉·托马斯多蒂尔,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WGDO)王金南、新浪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ESG领导者组织论坛联席主席屠光绍代表主办方致辞。
开幕式上,《2025上海ESG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聚焦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治理创新,旨在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10月17日下午,以可持续战略赋能企业新增长,“ESG驱动下可持续商业的破局与进化:从理念共识到实践创新”主题对话二成功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合治中心)执行主任、华研清创ESG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创始人吴玉鸣担任主持人,陶氏、博世、书赞桉诺、北京格林微纳四家跨领域领军企业代表齐聚,围绕ESG实践创新、技术融合、价值链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全球可持续商业发展贡献“中国视角”与“企业方案”。

理论奠基:诺奖智慧与东方哲学指引ESG实践方向
对话伊始,吴玉鸣教授介绍了华理商学院与哈特中心的理念使命“iBEST-RIKA”,即“追求卓越-格致知行”,这是“to innovate upon integrating Business with Engineer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and Inquiry,Knowledge and Action”的首字母缩写,与本次大会及对话主题高度契合。接着他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与中国传统智慧为双重支撑,为ESG实践明确理论坐标。他指出,诺奖得主乔尔・莫吉尔提出的 “有用知识积累、体制制度保障、乐观主义文化”创新三要素,以及菲利普・阿吉翁、彼得・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内生增长模型,为ESG与商业融合提供了核心逻辑。这一逻辑的关键在于,创新需要平衡竞争与合作,既要通过技术突破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也要依托制度构建与文化培育,让 ESG 从 “理念共识”真正落地为“实践行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玉鸣教授引用《论语》中的经典箴言强调,企业若只追求短期利润,忽视新技术研发与ESG责任,最终必将被“创造性破坏”的市场规律淘汰。这一观点与华东理工大学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哈特的理论高度契合。接着他分享了两个重要观点。1970年9月13日,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一文,提出“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当然,这个观点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奥利弗·哈特在去年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的“2024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数字经济与ESG分论坛”暨第四届“数字经济下的合同与治理研讨会”上就指出:企业不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以福利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吴玉鸣指出,可持续商业的意义,不仅是盈利与创新,更在于通过卓越的技术与人文行为促进社会进步。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最终会引导人类整体发展,这与超越GDP、聚焦人类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融合商业、工程、科学技术与人文,超越唯GDP导向,推动人类整体发展。
会上,吴玉鸣还分享了上海在ESG评价领域的领先实践成果——“华理-万得(ECUST-Wind)ESG指数系列”。该指数由华东理工大学哈特合治中心联合万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聚焦化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四大重点产业,以“1531”进化分析理论框架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其中,“1”代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思想,“5”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3”涵盖“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经济学与ESG良善美治理”三大理论,最后一个“1”则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实践行动。这一指数实现了对企业 ESG 表现的动态量化评价,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精准、可落地的工具支撑。

实践分享:四大领军企业解锁 ESG 破局关键密码
在对话核心环节,四位企业嘉宾结合各自行业特性与企业实践,从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价值链减碳、产学研协同四大维度,分享了ESG驱动可持续商业发展的“实战经验”,为参会者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作为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的巨头,陶氏公司亚太区环境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总监董晶博士,以材料科学创新案例为切入点,阐释了“科技破解可持续难题”的具体路径。她介绍,陶氏将可持续发展明确聚焦于气候保护、循环经济、更安全材料三大核心领域,通过与客户深度合作,将材料技术深度融入下游产业的绿色转型进程。从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研发,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陶氏不仅实现了自身运营环节的碳减排,还为产业链伙伴提供了“降碳增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谈及区域发展差异时,董晶特别提到,陶氏在中国市场重点推进“本土化创新”战略,紧密结合中国“双碳”目标与产业实际需求,加速绿色技术的本土化落地。同时,通过举办行业论坛、推动技术共享等形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生态。
博世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新业务战略总监徐迹,则将分享重点放在“全价值链碳中和”的实践探索上。她表示,博世早在2020年就已实现全球450余个业务所在地的碳中和目标,此后持续深化内部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依托专业的工程师团队与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能碳平台,博世实现了生产环节碳排放的“最优最低”控制。在供应链端,博世已推动约 3200 家核心供应商通过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平台披露碳排放信息。未来,博世还将进一步完善“有责任供应商”评价体系,通过技术赋能与标准共建,助力供应链伙伴提升减碳能力,力争在2030年实现价值链上下游30%的绝对碳排放reduction。“可持续发展不是成本负担,而是新的业务机遇。”徐迹强调,博世在中国市场将可持续理念深度融入智能出行、智能家居等核心业务,开发出低能耗汽车零部件、高效光伏逆变器等绿色产品,既精准契合本土“双碳”需求,也为企业构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书赞桉诺亚洲可持续发展、传播及品牌负责人苏宇婕,以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解读了“生物基材料赋能零碳未来”的发展逻辑。她介绍,书赞桉诺始终秉持“树衍万物”的企业宗旨,通过科学化的人工桉树林种植,确保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从源头筑牢绿色发展基础。同时,运用AI技术实现林地监测、森林防火的智能化管理,既大幅提升了林业运营效率,也有效降低了生态风险。在价值链减碳与绿色金融领域,书赞桉诺积极探索创新,不仅成功发行绿色熊猫债,为绿色项目开辟了多元融资渠道,还发布了中国林浆纸业脱碳白皮书,推动行业建立生物基材料的可追溯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林业企业的核心责任。”苏宇婕指出,企业需要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打破信息壁垒,通过统一减碳目标与计量标准,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回收的全流程绿色转型。
北京格林微纳科技市场副总裁李芳芳,则聚焦“绿色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破局之道,分享了中小企业在 ESG 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她介绍,格林微纳依托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基因,深耕微纳米纤维素材料研发。该材料可有效替代传统塑料,减少塑料微粒污染,完美契合企业“以善材良策,助力可持续未来”的发展理念。针对ESG实践中常见的“用科技打破性能、成本、可持续目标”“不可能三角”难题,李芳芳分享了格林微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集中攻克工艺减碳与成本控制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加速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进程。“短期利益不应让位于长期可持续价值。”李芳芳强调,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ESG治理机制,将ESG指标纳入核心决策体系,在技术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未来展望:凝聚全球共识,共绘可持续商业新图景
对话接近尾声,四位企业嘉宾结合企业使命与行业趋势,从全球视野出发,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展望了未来方向。陶氏表示将持续以材料科学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产业链绿色转型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方案;博世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企业使命,将可持续理念融入更多业务场景;书赞桉诺将加大生物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力度,助力“零碳未来”目标实现;格林微纳则致力于成为“绿色材料创新引领者”,推动更多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应用。

吴玉鸣在总结发言中指出,ESG驱动可持续商业发展,需要依托“理论引领、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全球协同”四大核心支柱。可持续商业的意义,不仅是盈利与创新,更在于通过卓越的技术与人文行为促进社会进步。可持续商业的核心意义,在于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社会责任为基石,通过二者的双向赋能,推动企业长期竞争力与人类共同福祉的协同进化。其核心要义是跳出“市场优先、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思维,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全面嵌入商业决策链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长期主义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思维为指引,协同实现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福利最大化,最终达成经济、社会、生态三大价值的系统性提升,而非局部价值的简单叠加。他引用王阳明“良知四句教”,强调“ESG良善美治理需要从“知善知恶”的理念认知,进一步走向“为善去恶”的实践行动,真正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吴玉鸣还宣布,2026年10月将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继续举办“2026国际产学研用会议AI治理赋能可持续发展暨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数字经济下的合同与治理研讨会’”,诚邀与会同仁齐聚一堂,共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本次主题对话不仅为企业ESG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参考与方法借鉴,更凝聚了“全球行动、创新协同”的广泛共识,为可持续商业从“破局”走向“进化”注入了强劲动力。正如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本次大会上所言,“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超越利润、回馈社会”。在ESG已成为全球商业“必修课”的当下,唯有以创新为钥匙,以协同为桥梁,才能真正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赢,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
